1.土家族民歌有哪些

2.香袋和哭嫁歌——土家族婚俗

土家哭嫁歌_土家族哭嫁歌歌词大全

可能这与土家族的文化传统有关吧。出嫁本来是一件喜庆的事情,但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愁。尤其是女方家的父母,自己从小捧在手心里的掌上明珠就要嫁为人妇了,心中自然是有万千的不舍。新娘子自然也不能表现得太过高兴,这样会显得很心狠无情吧。

哭嫁一方面表现了新娘子对家里的不舍和牵挂,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一种喜悦心情的表达,但是却用哭这一外在形式表露出来。但是哭嫁并不表示新娘子的伤心,嫁给自己的如意郎君,找到自己一生的归宿,即将开始的新婚生活对新娘子来说是充满期待和憧憬与喜悦的。

我们不能只看表面,哭嫁只是一种土家族人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而已。和其他全国各地甚至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新娘子来说,结婚出嫁都是一件值得开心和祝福的事情吧。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。有一些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里,是新娘子出嫁要开开心心的,不能哭泣。而土家族的习俗正好相反而已。

我们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,多了解不同民族多元的文化。只有在了解和懂得的基础上,才能有发自内心真诚的喜欢和尊重。无论是哭嫁,还是开开心心出嫁,相信所有的新娘子内心都是喜悦的,哭嫁是土家族人对婚姻祝福的一种表现形式吧。我们有机会可以亲身土家族体验一下他们的习俗和民俗风情。

土家族民歌有哪些

土家人嫁女儿时唱“哭嫁歌”,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就说:“十姊妹歌,恋亲恩,伤别离,歌为曼声,甚哀,泪随声下,是竹枝遗意也。”古竹枝词里就有哭嫁诗:桃夭时节卜佳期,无限伤心叙别离。哭娘哭嫂哭姐妹,情意绵缠泪如丝。用哭声来庆祝欢乐地出嫁,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,看似不可思议,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。

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十天半个月,就不再出门做活。先是在吊脚楼闺房内架一方桌,置茶十碗,邀请亲邻九女依次坐围坐,哭起嫁歌来,新娘居中,叫“包席”,右女为“安席”,左女为“收席”。新娘起声,“安席”接腔,依次哭去,不分昼夜。哭也是有规矩的:母女哭,姑侄哭,姊妹哭,舅甥哭,姑嫂哭,骂媒人……哭三五天,有的长达十天半个月。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,诉说分别苦,感谢养育恩,托兄嫂照顾年迈双亲,教女为人处世等。

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,见娘哭娘,见婶哭婶。哭有曲调,抑扬顿挫,一哭一述,哀婉动人。这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哭唱结合的艺术。

香袋和哭嫁歌——土家族婚俗

土家族爱唱山歌,山歌有情歌、哭嫁歌、摆手歌、劳动歌、盘歌等。

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、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。

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,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;

小摆手歌多为苦歌、恋歌,系抒情性作品。

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。长篇叙事诗《锦鸡》

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,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,

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,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。

在土家人的生活中,生子添女亲朋好友前来贺喜,叫做吃祝米酒;

筵席结束后,俩亲家母头戴草帽,脸上抹些锅咪,

手里拿着蒲扇或扫把对唱、对跳,相互祝福、打情卖俏、送情送爱,

就是这样一唱一跳,把整个祝米宴会推向高潮。乡民们称之为叫打“

花鼓子”,也有人叫它喜花鼓或花鼓戏。《黄四姐》

就是祝米宴上的传统保留节目。《黄四姐》歌词:

“(男唱)黄四姐,(女唱)你喊啥子,(男)我给你送根丝帕子,

(女)我要你根丝帕子干啥子,(男)戴在妹头上,行路又好看,

坐着有人瞧,我的个娇娇沙。(女)哎呀我的哥,你送上这么多,(

男)东西送得少些沙,你不要这么说……。”

《黄四姐》的歌词曲调、演唱形式喜闻乐见,

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。喜花鼓调有很多种,其中有《闹五更》、

《黄四姐》、《探男歌》、《货郎歌》、《螃蟹歌》、《单身汉歌》

、《青蛙歌》、《结婚歌》、《十送》、《十绣》、《十爱》、《

十写》、《十想》、《猜字歌》等等。

香袋和哭嫁歌

——土家族婚俗

在湘西的土家族青年男女中,香袋是他们的定情的信物。一般由漂白丝布作袋面,红布做袋里,上面绣着“鸳鸯戏水”等图案。如果小伙子得到姑娘的香袋,就等于得到了姑娘的心,男方去提亲十拿九稳。

湘西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当天晚上,有锅灰涂抹“模米”的风俗。“模米”是代表新郎来迎亲的那个小伙子,一般“模米”没有特殊标记,还故意混在人堆中,要女方将其找出来。

姑娘出嫁时,全村的姑娘都来陪她唱哭嫁歌,陪唱的姑娘会积极辨认谁是“模米”,以便用锅灰涂抹他,因为是他代表新郎娶走了新娘。有时实在辨认不出,姑娘们就将男方来的小伙子全部涂抹,据说,被涂抹的小伙子越多,日后女方爱上男方的小伙子就越多,新娘新郎婚后也能相亲相爱。

新娘在婚礼上的哭嫁歌,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,谁家的姑娘不善于哭,就会被认为才低贤劣。在哭嫁歌中,新娘要将新郎和媒人一一埋怨过来。而且哭的时间在出嫁的七至二十天就开始了,到新娘被送上花轿时,才算结束。